肇庆裹蒸是肇庆当地传统的食品和特产,以糯米、绿豆、猪肉为主要原料,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、蒲草(咸水草)包扎而成,呈四角山包形,像埃及金字塔,以其甘香软滑以及*特的文化内涵,**中外。 肇庆西江两岸城乡居民自汉代已有包肇庆裹蒸的习俗,并在民间一直流传 。天下粽子肇庆有,肇庆裹蒸天下无,民间美食,天下无双。据道光《肇庆府志》载:“端州本邑民俗,乡民每于年岁晚,好运来礼盒,粜新糯,磨新绿豆,猪肉为馅,以冬叶裹之,于宅前垒砖为灶,置宽肚瓦缸于上,用年来积聚之松根树头为薪,火不得间,通宵达旦以为炊。天明,呼儿以尝新。新正携之拜年相馈赠之物。此俗为外邑**。”早在汉代,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,一直沿袭至今。据《南史》记载:“太官进御食,礼盒,有裹蒸,帝十字画之,曰:‘可片破之,余充晚食。’”这里讲的是南北朝齐明帝一段逸事:太官给他送来肇庆产的裹蒸,他将其一分为四,先吃一半作午餐,留下一半晚上再食。这个故事可以看出,肇庆产的裹蒸在当时已经成为“贡品”、“御食”。 唐代*诗人杜甫所写的《十月一日》诗曰:“有瘴非全歇,为冬亦不难;夜郎溪日暖,白帝峡风寒。蒸裹如千宝,焦糟幸一拌,滋辰南国重,旧俗自相欢。”学者推断,民间每年入秋后食裹蒸的习俗在云贵高原由来已久。而汉代古端州与云贵高原同属“南蛮之地”,风俗习惯有很多相同之处。后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此和睦相处,肇庆人民吃裹蒸的习俗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。 传说包公与肇庆裹蒸也有一段渊源:相传一心为民、铁面无私的包公在端州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。当包公离开端州时,端州百姓为感念包公,就用家中较宝贵的粮食-糯米、绿豆加上过节才能吃到的猪肉,制作了肇庆裹蒸,让包公带着路上吃。人们说,肇庆裹蒸就像包公的铁拳。从此以后,肇庆裹蒸不仅出现在田间地头,还走上了餐桌,被奉为贡品,成为了肇庆传统美食的代表。尤其每逢春节,家家户户都习惯包裹蒸送亲朋,一来以此纪念包公在端州留下的千古德政,二来借肇庆裹蒸的“蒸”字寓意生活“蒸蒸日上”。由此可见,肇庆裹蒸与粽子不同,它并不是用来纪念屈原的,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寄予希望的吉祥食物
“不吃裹蒸等于没来肇庆”发布者:zqhxwl
肇庆裹蒸粽以传统的包裹方式及*特的风味,**于粤、港澳和海外,深受市民及中外游客喜爱。外界曾有“不吃裹蒸等于没来肇庆”一说。肇庆裹蒸粽 - 简介 肇庆裹蒸粽 肇庆人制裹蒸非常讲究,一要选用具有色绿、叶香、防腐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;二要选用上好糯米和当年绿豆; 三是做馅的猪肉以肥瘦相间的为上乘;四要加五香粉、曲酒作调料,以使馅味醇香、肥而不腻。将浸泡过的糯米和绿豆沙、猪肉馅等用模具包出有棱角的裹蒸来;之后把裹蒸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个小时以上,直至糯米、绿豆、猪肉完全融合为止,吃起来香糯醇厚
肇庆裹蒸粽 - 历史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,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,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,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,这就是较早的裹蒸粽了。
现在肇庆,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粽,除用糯米、绿豆和肥猪肉外,吉祥如意礼盒,还在其中加入冬菇、鸡蛋、腊肠等,五福临门礼盒,这种裹蒸被称之为“肇庆特种裹蒸王”。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“鼎湖山”、“裹香王”、“皇中皇”有“茶点王”之称等,价格由3-12元不等。肇庆裹蒸粽 - 做法 肇庆裹蒸粽 肇庆城乡的传统美食肇庆裹蒸,香气四溢,入口甘香溶化,是用糯米、绿豆、肥猪肉,再加入适量的精盐、曲酒、花生油、白芝麻、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,除用糯米、绿豆和肥猪肉外,还在其中加入冬菇、鸡蛋、腊肠等的裹蒸则被称为肇庆特种“裹蒸王”。
肇庆裹蒸特色明显:
一、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,呈四面三角形,而肇庆裹蒸,则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,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;
二、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、绿豆和肥猪肉,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重0.5公斤;
三、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,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开水,直至糯米、绿豆、肥猪肉溶化为止。
裹蒸采用纯手工制作。制作器皿多为漏斗形竹木器具,传统则用**大竹帽。将几张冬叶依次铺放在帽的中间,以10:6:4的比例先后放上糯米,绿豆和肥猪肉,依照冬叶包糯米,糯米包绿豆,绿豆包肥猪肉的顺序包裹,然后在*覆上一到两张冬叶,接着用水草或者席草捆扎。放在大甑或铁桶(锅)中用柴火猛火熬煮,边蒸煮边加入清水,直至糯米、绿豆、猪肉融化混为一体。一般要煮8至10个小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