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起源-肇庆市皇中皇话你知
发布者:肇庆裹蒸粽 发布时间:2010-08-06 17:59:34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端午祭祀先祖,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。古人对端午,其实有种种说法,史书上,介子推曾割腓股帮助晋文公。晋文公复国后,赏赐随从巨属,介子推*无所得,因此怨恨,与母亲隐居绵上(今山西介休东南)山中。传说晋文公请他出来,他终不肯出。晋文公烧山求他出山,他抱木而被烧死。邯郸淳《曹娥碑》说是祭伍子胥:“五月五日,时迎伍君。”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,后反被吴王夫差杀,抛尸于江,化为涛神。民间传说,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。《会稽典录》记,则为纪念曹娥;“女子曹娥,会稽上虞上。父能弦歌为巫。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,涛迎波神溺死,不得尸骸。娥年十四,乃缘江号哭,昼夜不绝声七日,遂投江而死。”因纪念曹娥,又称“女儿节”的。当然,较响亮者,自然为纪念屈原。纪念屈原说,始见于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,楚人哀之。至此日,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。汉建武中,长沙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。谓回日:闻君当见祭,甚善。常年为蛟龙所窃,今若有惠,当以楝叶塞其上,以绿丝缠之。此二物蛟龙所惮。回依其言。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、五花丝,遗风也。”《异苑》因此说,“粽,屈原姐所作。”按《齐谐记》说法,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,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。因为蛟龙怕楝叶、绿丝。而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却说:“糉,俗作粽。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棕桐叶心之形,故曰粽,曰角黍。近世多用糯米矣。今俗,五月五日以为节物,相隗送,或言为祭屈原。作此投江,以饲蛟龙。”因李时珍此种说法,故闻一多有 “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”之说。
端午将至,糯粽早已香飘逸满羊城!端午临前,兴致勃勃的市民们必会买粽来尝鲜。传承千年经典,潜心研制五香咸肉、裹蒸粽,传统枧水等粽子经典口味,恒久弥新。近些年传统佳节越来越被重视,粽子的人气直线上升。
南粤嘉宴借端午来临之际,期间推出系列端午粽产品,能做到清淡而不失原料风味的口味。更有团购优惠吸引顾客大众,保留着切件芦兜粽供应给茶客,甚至在酒楼门前装饰宣传,色香飘飘,以糯而不烂、肥而不腻、肉嫩味香、咸甜适中而著称,大量销售芦兜粽。
普通粽子用蕉叶来包,肇庆裹蒸粽用的是柊叶,而中山的芦兜粽,则顾名思义,是用芦兜叶来包。芦兜,在农村里乡民的屋前屋后都有种植,农民较懂得充分利用大自然,小迷你裹蒸端午节,于是用来包粽,没想到别有一番风味,于是一直沿袭下来,更成为中山本土传承了**的饮食文化特色。原来南粤嘉宴的老板是中山人,所有食材都必须经他亲自。可正是这芦兜叶,令做粽子的工序变得更考时间和功夫,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。
值得一提的是,芦兜叶清香,有祛热消滞、驱风散瘀的药用疗效。因而,芦兜粽香滑可口食而不腻,药膳兼备。 家乡芦兜粽是中山的特色粽子。香糯的芦兜粽,馅料丰富,使芦兜粽香味更浓郁。
舌尖上的粽子
芦兜粽传承
古时,来自中山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,认为这种百合科**植物别无用途,不妨用以试作裹粽。故此,皇中皇小迷你裹蒸,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,荟萃岭南文化制粽方子和制粽精华,循古法妙制而成,其*特、自然、细腻的风味,在粽的领域*领风骚,一承大统,成就一段“粽”传奇佳话。
秉·*门之工艺
*特扁长方造型,传承千年粽子工艺,严格控制火候,大火煮几个小时再用文火煲,更浓粽香。
选·*特之食材
选取上乘原料,小迷你裹蒸200g,并经过至少三道以上原料把关。选料十分讲究,采摘**芦兜叶、蛋黄、五花肉,精选瑶柱,当季绿豆,香滑绵润。
誉·美食之传承
甄选上乘食材,沿袭粤菜食补传统,美味营养均衡相宜。经过精心制作,研制出*特秘制配方,打造出代表美味的口味。
承·传统之经典
成品形态美观别致,小迷你裹蒸,箬香芬芳和润,肉质酥烂嫩鲜,肥糯可口不腻,按传统工艺配方精制而成。粽子软糯有咬劲,味道清新而丰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