裹蒸粽文化
不吃裹蒸 白来肇庆
--------解 码 裹 蒸
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肇庆裹蒸粽能够引发起人民长达数千年的食欲呢?肇庆是风景旅游城市,肇庆裹蒸采用纯手工裹制,其*特作工艺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人们常说:不吃裹蒸 白来肇庆。
粽叶: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包裹,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,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、水草包扎,呈金字塔形。冬叶不仅清香,还能保鲜,降火的作用。
馅料:裹蒸是传统的民间食品,粟子裹蒸,以前每家都用自己的方子来调制,所以肇庆有“裹蒸世家,方子无价”的说法。裹蒸主要以糯米、去壳绿豆、猪肉为原料。或配以咸蛋黄、冬菇、鸡鸭肉再加入适量的五香粉等配料制作而成。居住在肇庆的回民也有包裹蒸的习俗,他们则以牛肉作馅,称作“清真裹蒸”;佛教新教徒则以花生
粽子的来历三
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。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粟子裹蒸端午,称为广东碱水粽。
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 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时,粟子裹蒸400g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。元、明时期,粟子裹蒸可加工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