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个建议让我市粽子团购/粽子批发**重围发布者:zqredst
“打出去”是较终出路。
针对我市裹蒸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,有业内*提出了三条建议。
首先,扎扎实实地做好裹蒸的质量。裹蒸粽子加工生产企业应该首先要练好内功,抓好质量,这是根本。
其次要做好品牌文化。肇庆裹蒸的较终出路是“打出去”,而不是局限于在本地。要想成功地“打出去”,就要在裹蒸的品牌上做文章,裹蒸有着千年的文化历史,肇庆又是国家文化名城,结合肇庆、广东的饮食文化,深入挖掘肇庆裹蒸食品的文化内涵,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。他建议,在包装上,可以借鉴外地比较成功的做法,给裹蒸以新颖时尚、充满文化韵味的包装。假若能将在裹蒸的包装上加上一些古词诗句,赋予肇庆两千年丰富的文化内涵,可以做出大文章,做出大品牌。
*最后强调了我市裹蒸食品行业的资源整合。他认为,礼盒,目前我市裹蒸食品企业各自为战,缺少合作。根据“你没有我有的就是特产”的划分来看,我市的裹蒸行业食品内容是十分丰富的。在新的市场背景下,我市的经营企业应充分整合我市的裹蒸资源,共同打造我市土特产经营的大平台,扮靓“肇庆裹蒸”这一张城市名片。
发布者:肇庆皇中皇 发布时间:2013-02-22 17:08:40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裹蒸渊源
肇庆位于广东中西部,有岭南故都之誉。当地的裹蒸是肇庆地道的特产。
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,秦始皇当政时,苛捐特重,繁多,农民悲苦难言。 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,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,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,这就是较早的裹蒸了。至汉代,肇庆的城乡居民已有在春节、端午节包裹蒸和粽子的习俗,好运来礼盒,一直沿袭至今。如今,肇庆裹蒸已经成为讲白话地方家喻户晓的传统产品,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*礼品,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。由此可见,裹蒸与粽子不同,它并不是用来记念屈原的,而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。
裹蒸还曾奉为贡品,南齐书记载:在皇帝御食中,有“裹蒸”这一道菜。皇帝十分喜爱:“我食此不尽,可四片破之,剩余权当晚食。”
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:“除夕浓烟笼紫陌,家家尘甑裹蒸香”。
冬叶(糯叶、箸叶)简介
冬叶是制作肇庆裹蒸的特有材料,属凉性阴生植物,含丰富的叶绿素,生长于山谷、溪涧之间,目前只在西江两岸才有出产,据说冬天采摘,具有色绿、叶香、 柔韧、防腐的特点。
冬叶有正冬和野冬之分,正冬底面青绿,蒸煮后仍保持鲜绿颜色;野冬叶(山冬叶)的叶片较正冬叶小一点,味道有点苦涩。
据《广东新语》记载:“有冬叶者,状如芭蕉叶,湿时以包角黍(即粽)……盖南方性热,较易,唯冬叶可持久。”
肇庆裹蒸的*有特点就是用大冬叶包裹,冬叶不仅清香,还能保鲜。冬叶性寒,降火的作用。
粽子、裹蒸粽、裹蒸之区别
古人用来祭屈原的粽子,较早是用竹筒装米的,后来用芦苇包成六角形,叫角黍。到了唐宋,有菱粽、锥粽、锤粽、益智粽、百索粽和九子粽等等,不过这些粽子大部分都没有人再做了,也可以说是失传了。现在较为流传的有京式、广式和湖州式的粽子。
肇庆地区所制作的粽子,多数以“枧水粽”居多。枧水粽要用当地的枧沙制作。做粽时按分量开好枧水泡浸糯米,用芒叶或甘蔗叶包裹做成枧水粽子,长约15厘米,龙棕礼盒,直径三四厘米,煮熟后很快停火。肉色金黄透明,脆口不腻,吃时蘸以白糖或蜜糖,别有风味;有些枧水粽在糯米内还加有莲蓉或豆沙,煮熟后心红肉黄,脆滑油光,即使在食用时不加白糖或蜜糖,一样甘脆可口,去湿健脾,耐人寻味。
当代人疑心枧水对人体不利,建议制作时不加枧水,令“枧水粽”之**无实,失去其甘香脆口的传统特质。其实一年之中才有那么一段日子吃这种食物,窃以为少量吃入枧水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。而不加枧水的粽子,存放时间也并不长久,容易腐臭变质。
粽子有甜味当然也有咸味,咸味粽子称之为“咸肉粽”。制作方法是把浸泡好的糯米和绿豆,夹拌腌好入味的猪肉用山竹叶包裹而成,肇庆地区多用小一点的冬叶包裹,其形状比“枧水粽”粗一陪以上,呈方锥形,但个头又比裹蒸要小,这种“咸肉粽”不加枧水,但内馅的层次和裹蒸相似,因此有很多人称之为“裹蒸粽” 。
咸肉粽除了用猪肉做馅的以外,鸡肉、咸蛋黄、虾仁、蚝豉、猪脚、花生猪肉、绿豆沙猪肉、猪肉什豆等也一样可以为馅,真是五花八门,味道各有千秋。这种咸粽,煮透后找开食用,香气四溢,惹人胃口。
肇庆裹蒸个子大,有“茶点王”之称,其实也是粽子中的一种,采用纯手工制作,与人们熟悉的“端午粽”却有明显的区别。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,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,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、水草包扎,呈枕头状或埃及金字塔形,每只重约0.5公斤。主要以糯米、脱衣绿豆、猪肉为原料,佛缘礼盒,再加入适量的精盐、曲酒、花生油、白芝麻、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。取大缸用柴猛火煲8至10小时,直至糯米、绿豆、猪肉融化混为一体,称为“大肉裹蒸”。热食时清益扑鼻,入口松化爽滑甘香,肥而不腻,甘香可口,风味*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