肇庆裹蒸粽概况发布者:皇中皇
在物质丰盛的今天,城市人吃一只糯米鸡对粽子感兴趣的人实在不多。然而,一种叫裹蒸粽的粽子,却曾经寄托了民众对温饱的祝福和企盼。众所周知,裹蒸粽是广东肇庆的特产。
本人祖籍肇庆贝水,生于广州,活在中山。中山、肇庆、广州是血脉相连的3个城市。从横门珠江口上溯几十公里,就是广州市区。从古镇外海大桥的西江水道上溯100公里,就能看到鼎湖山、七星岩之类的肇庆胜景。肇庆境内大多是丘陵山区,农民刨地再勤快,出产也不能与珠三角平原地区相比。因此我爷爷的爷爷就将“主场”搬到广州,到省城谋生。
沿321国道西行,广州西关距肇庆贝水不过70公里,再走10公里就是鼎湖山,20公里外就是城区七星岩。裹蒸粽是肇庆拿得出手的几样特产之一,说其大名鼎鼎、历史悠久、名扬全国、海外**也不夸张。材料却异常简单,五丰裹蒸粽,糯米、绿豆、肥猪肉,再加上“秘密冬叶,一共四样。与中山、顺德、广州的菜肴相比,做法简单,材料简陋。不难看出,就隔了这么100公里,肇庆人的日子却远不如省城般红火。
肇庆好不容易出一样特产,也许这段传说是有心人编造的———肇庆人制裹蒸粽始于秦代,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,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,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乾粮,这就是较早的裹蒸粽。
在老家肇庆,还真有几回见过别人做粽子。老人们这样说到:“裹蒸粽的衣服———冬叶是肇庆特有的,别的粽叶包不出这么好吃的粽子。”诚然,本人见过的粽叶,无不颜色枯黄,手感乾涩。说到冬叶,颜色翠绿,摸起来软绵绵的;吃粽子的时候,发现冬叶特有的清香味已彻底渗透到馅料中。
至于裹蒸粽的烹制过程,本人以为讲究耐心即可。猪肉要选肥肉,好让滴滴油香渗透到绿豆中。首先将糯米和绿豆泡好,猪肉要用五香粉、曲酒、酱油腌透。接着将冬叶放入模具,再放入糯米、绿豆、猪肉这三种馅料。最后将裹蒸粽用绳子五花大绑,放入桶里用沸水煮10个小时以上即可。老人们又说:“煮粽子不能用蜂窝煤或煤气,一定要用柴枝,五丰裹蒸粽皇中皇,较上乘的是荔枝木。”
每年回肇庆贝水的次数不**过两回,每次叔伯姑姐们总会塞给我几个粽子。
火候猛,时间足,待到冬叶、糯米、绿豆、猪肉四种材料水融,表现出香糯醇厚、裹蒸粽的魅力终于显现出来了。
整个肇庆地级市,不少地方都在做粽子。小号的裹蒸粽,分量至少1斤;特大号的裹蒸粽,也许有20斤,块头跟脸盆差不多。以老家肇庆贝水为例,那种脸盆式裹蒸粽往往出现于大小农历节日。亲友围坐于祠堂前的小广场,饭桌上摆着大鱼大肉,中间放着一个脸盆,里面盛着特大号粽子。无论食客是否肠胃欠佳,只要你的祖坟在村里,就必须要吃一口裹蒸粽,颇有点承袭祖荫、太公分猪肉的意味。普普通通的脸盆式裹蒸粽,这时就成了维系亲情、乡情和血缘的纽带
一种“裹蒸粽”带出几种吃法!!发布者:admin
吃法一:
肇庆皇中皇裹蒸的吃法也颇具特色,我们通常是将热气腾腾的裹蒸从锅里取出之后,拆开冬叶,搅拌均匀,加入切细碎的芫茜、葱和炒香的芝麻粉,再加上几滴土榨花生油和酱油,随吃随蘸,确有风味;
吃法二:
将冬叶打开后,裹蒸蘸上蛋浆后用猪油煎至金黄,表皮香脆,再加上述配料食用,同样味道不俗。
吃法三:
新鲜出炉的“开炉裹蒸”,不加任何调料,直接食用。新鲜出炉的裹蒸,久经煲煮的冬叶已变为深绿色,糯米表层吸收了冬叶的叶绿素,五丰裹蒸粽端午,呈现一层通透的浅绿,冬叶与糯米、绿豆混合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,其味甘香,口感软滑,吃后齿颊留香,据说颇具补中,以及止夜尿和增加热能作用。
吃法四:
微波加热:粽子置于加盖容器中,撒少量水于粽叶上,上高火加热3分钟即熟。
水煮:粽子放入沸水中,水位浸没粽子,待水再次沸腾15-17分钟直至粽子煮透。
锅蒸:粽子置于笼屉上,隔水蒸20分钟即熟。
吃法五:
一蒸:除去外包装,水煮锅蒸、微波皆可,趁热食用风味更佳。
二剥:解开扎绳,捏住粽叶柄,五丰裹蒸粽端午节,环绕剥开即可。
三品:原味鲜香软糯,也可依个人口味蘸各种调味汁品尝。
吃法六:
切成小小几块,做成小小点心或糕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