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族: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腊肉条、绿豆,包“枕头粽”,形似枕头,每个约250克。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、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。
粽子畲族:畲族粽子,民间称牯角。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。再用龙草捆扎,黑珍珠裹蒸粽子,十个一串,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、肉、红枣等做馅。煮粽常用灰碱水,粽子煮好后,色黄气香,可存放半月。
傣族: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,黑珍珠裹蒸端午,还要过“粽子节”。据说“粽子节”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。在这一天,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,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,男女围成圈,姑娘唱起情歌,小伙子吹叶子伴奏。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。
毛南族:毛南族也过端午节,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,民间称为“药节”。过药节时,习惯采艾叶、菖蒲、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,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。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去病。
普通粽子用蕉叶来包,肇庆裹蒸粽用的是柊叶,而中山的芦兜粽,则顾名思义,黑珍珠裹蒸批发,是用芦兜叶来包。芦兜,在农村里乡民的屋前屋后都有种植,农民较懂得充分利用大自然,于是用来包粽,黑珍珠裹蒸,没想到别有一番风味,于是一直沿袭下来,更成为中山本土传承了**的饮食文化特色。原来南粤嘉宴的老板是中山人,所有食材都必须经他选料。可正是这芦兜叶,令做粽子的工序变得更考时间和功夫,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。
值得一提的是,芦兜叶清香,有祛热消滞、驱风散瘀的药用疗效。因而,芦兜粽香滑可口食而不腻,药膳兼备。 家乡芦兜粽是中山的特色粽子。香糯的芦兜粽,馅料丰富,使芦兜粽香味更浓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