肇庆裹蒸 香飘四海
一直以来,裹蒸是肇庆地区春节的传统食物,当春节将至,肇庆的女人们就开始忙碌了。她们一大清早就上菜场挑选冬叶,冬叶是本地特产,据说长在鼎湖深山,承天地之精华,吸**之雨露,因而格外肥大,具色绿、叶香、柔韧、防腐等特点,比苇叶、竹叶更胜一筹。
而实际上,乡间很多人通常都会自己找地方种植一些冬叶,冬叶是非常粗生的植物,房后屋边、田边地头均可以种植,也不用费神,等年尾需要包裹蒸的时候就可以采割收集,自给自足;而大规模种植的,则算得上是怀集地区,目前市场上销售的,多是怀集出产的冬叶。
包裹蒸的冬叶选用老叶,冬叶在使用之前需要用热水烧煮一番,小迷你裹蒸皇中皇,既可以让叶片变韧变软易于包裹,又可以除去冬叶的苦涩味。糯米、绿豆都以当年产的为佳,糯米淘洗后浸泡,绿豆去豆衣,对半磨开,筛去瘪豆;做馅的猪肉相当讲究,以肥瘦相间又偏肥的为五花肉上乘;制作“五香”调味料是一个关键步骤,直接影响到裹蒸的味道,裹蒸是传统的民间食品,每家都有自己的方子来调制,跟市面所卖的五香粉的味道有所不同,所以肇庆人有“裹蒸世家,方子无价”的说法,调味料大体说来要用到适量的精盐、曲酒、花生油、白芝麻、五香粉等,制作好调味料之后,小迷你裹蒸,要提前将肉馅腌制一晚,使之入味;在包制之前还要将肉馅炒干水,一可增加香味,二可防止肥油散失
粽子的来历二
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。端午节祭祀先祖,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。古人对端午,其实有种种说法,按《齐谐记》说法,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,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。因为蛟龙怕楝叶、绿丝。而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却说:“糉,俗作粽。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棕桐叶心之形,故曰粽,曰角黍。近世多用糯米矣。今俗,五月五日以为节物,相隗送,或言为祭屈原。作此投江,以饲蛟龙。”因李时珍此种说法,故闻一多有 “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”之说。
关于粽子较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《风士记》云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《续齐偕记》中说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,楚人哀之,遂以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”于是以讹传讹,相沿成俗。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。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,它的起源说法很多。较让人信服的是“包烹”之说,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,为了适口,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,这虽不叫粽子,却已有粽子的雏形。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,进入石烹时代,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,坑中垫兽皮,小迷你裹蒸端午节,再注水其中,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,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,直至成熟,小迷你裹蒸粽子,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。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,但一说用于祭祖;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,两说都有道理